2025-10-29
「藍眼淚」現蹤 恐是環境警訊
馬祖、金門每年春末夏初期間會出現「藍眼淚」奇景,近年台南沿海安平、將軍一帶也都有,學者說,藍眼淚其實是一種異營性渦鞭毛藻,又稱為夜光蟲,受外力刺激而發出美豔冷光,但對環境來說是一種優養化警訊,若長期、大量存在,就應多加注意。
2020年4月間安平台南運河、亞果遊艇碼頭處有藍眼淚,乘坐運河遊船的民眾見狀喊「美呆了」;2023年4月間,將軍區青鯤鯓青山漁港也被發現藍眼淚,消息傳開更引發大批「追淚人」前往攝影。|
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曹哲嘉說,台南過去在春季3、4月天氣甫變暖時常會看見藍眼淚,部分養殖魚塭中也曾出現過,生成主要原因與水域氣候、溫度及環境有關,水域若擁有豐富的營養鹽、浮游生物等食源環境,加上繁殖相當快速又大量,會使夜光蟲大爆發,不過生命周期不到一周;至於發光機制,其實是夜光蟲體內特殊生物機制,每當有海浪、船隻或外力擾動,便受刺激而發出生物冷光。
近期遊客在將軍扇形鹽田下水、丟石頭擾動水面盼看見藍眼淚,曹哲嘉指出,夜光蟲需要擾動才會發光,這是該生物演化出來受刺激時的生理反應,因此民眾進入水中不至於影響生存,但不排除會對鹽田濕地周邊其他生物造成影響,另,夜光蟲本身雖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過敏,水域環境中有其他生物與物質,仍有造成部分較敏感的個人皮膚過敏可能性,欣賞時切勿隨意下水。
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黃文伯認為,藍眼淚本身對環境無害,但與其共存的部分藻類,受刺激後恐散發毒性,同時藍眼淚現蹤代表水域內營養物質增加,才造成大量矽藻產生,對環境來說是種優養化警訊。
轉自此處